在經濟日報上讀到一則新聞:中國信託決定自明年起提高信用卡紅利積點門檻,以前是每三十元就可累積一點,明年開始,要當月「新增」消費滿3,000元,才能累積紅利點數。也就是說,如果你當月刷了2,999元,抱歉,當月新增的紅利點數還是0!但是頂級卡卡友不在此限,刷多少,就是多少。

一直覺得中國信託是家不貼心的銀行(雖然他們老是強調We are family,是家人,會這樣跟你計較嗎?),他會推出很多看似貼心的服務,吸引客戶上門,然後過一陣子就一個一個取消,理由是”持卡人鮮少使用”,所以影響層面有限,或是不敷成本。

就拿這次與提高紅利積點門檻同時縮減的汽車免費拖吊服務來說,以前是不限次數隨你拖,明年起全部降為一年三次,因為中信銀認為信用卡的免費拖吊服務,和保險、汽車的免費拖吊服務重疊,而且鮮少有持卡人一年需要三次以上的拖吊服務,所以乾脆縮減,反正影響層面有限。

這樣說,對也不對。消費者也許並不需要那麼多次的拖吊服務,也可能刷了一輩子的卡,累積了一輩子的紅利積點,從來也沒換過東西,但有些不是用不著,而是銀行門檻過高。中國信託三十元才能換一點紅利,而且還有使用期限,期限一到,全部歸零,所以不是持卡人不兌換紅利商品,而是辛辛苦苦好不容易累積到可以兌換的門檻,卻到期了,在帳單上化為烏有。

銀行也會自我辯解,他們的兌換商品門檻其實不高,到7-11,200點就可以換得到商品了。我換過,一杯星巴克咖啡450點,要刷13,500元才能換一小杯咖啡來喝,怎麼算都覺得那杯咖啡得來不易,要含在嘴巴裏5分鐘才捨得吞下去。如果是紅利手冊上的紅利商品,3000點才能換到杯墊,4000點換個小鑰匙圈,我花個100元就可以買到更漂亮的,所以叫人怎麼提得起勁來積點?

有些東西,是不管用不用,但存在就會讓人覺得心安、奇摩子爽的。如果銀行篤定消費者不會用到那麼多免費服務,那又何必急著取消,徒增持卡人反感?然後覺得手裏這張信用卡愈來愈不好用,愈來愈想剪掉,然後發卡銀行又說呆卡太多,影響銀行獲利,為提高獲利,維護持卡人權益,所以取消更多服務。

因此,機場貴賓室,沒了、機場周邊停車,至少要刷團費八成以上,而且還要事先預約,就更別說機場免費接送了,現在還有提供這項服務的銀行只剩六家,況且這接送服務是只有一趟的,什麼叫一趟?送去機場是一趟,從機場接機回家又是一趟,也就是包去不包回,或者包回不包去,另一趟要自己想辦法。

每家發卡銀行都希望持卡人能集中刷他家銀行的卡就好,可以從簽約商店處賺手續費,再從持卡人手裏賺循環信用利息,但是銀行算盤打得精,持卡人也不全是呆頭鵝,任憑銀行拔毛吭都不吭一聲,所以才會演變出連紅利積點都可以上網買賣的怪現象。

然後,我不禁開始覺得想出這個紅利績點門檻的人頭殼是不是有點壞去?這種作法對我而言,只會更引發我的劣根性,從此以後,我每年只會刷一次,買個十元的東西,拼過免繳年費的門檻就好,為什麼要這麼麻煩?因為一張卡片製作成本起碼百來元,還要花幾十元掛號費寄到持卡人手裏,但是花了這麼多成本製作出來的信用卡,每年卻只能賺取三角手續費,這絕對是賠本的生意,而這就是我保留卡片不剪的目的了,雖然銀行受傷輕微,但我有爽到,這就夠了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ensba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